古董商的寻宝之旅作者:血蝠
第九十六章匪夷所思的古董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作者:血蝠
第九十六章匪夷所思的古董
每一家文物管理单位都会有库房,早了不知道,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中期,各文管单位的的管理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当时各地的文物管委会库房里,杂七杂八收上来的文物老东西多如牛毛,连副省级城市的博物馆都摆不下其中的绝大部分,更不用说县一级的文管会了。
999的县城是没有博物馆的,最精品的文物上送,而相对普通的东西只能在库房积灰。
但老百姓送来的建筑公司挖出来的废品回收站送来的一段时间后,库房就会到必须清理的地步
等到90年代初开始,县级单位也会弄出文物商店,那些实在堆不下还能用又不是太上纲上线的老东西,不是被熟人关系户拿走买走,就是放在文物商店出售。
很多都是白拿
张楠在90中期进过一家县级文管会的库房:地下室里乱七八糟堆满东西,玉器瓷器杂项什么都有。当时随意堆在地上的铜钱都有上千公斤,他就论斤秤了20几斤宋钱,也就当时废铜市价的2倍。
结果过了一年,托关系再去那个库房,结果发现:除了些地里挖出来的瓶瓶罐罐还在那,别说那上千公斤铜钱不见踪影,里边是什么都没了
连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盘盘碗碗都不见踪影
干净的能饿死老鼠
一问,全在文物商店卖了
卖了
张楠会信才有鬼呢
就文物商店那个销售量,根本卖不完而且都是一个圈子里的,能不明白里边的弯弯绕绕
不是内部人自己白搬空,就是像自己这种关系户低价大批量买走。
至于钱
谁知道在哪
而且这么干还不犯规
对于古董而言,那会真是神奇的时代。
这边张楠还在和农博升聊天,对了,农馆长,你们库房里还有当初留下的西洋古玩吗
还有些,不过那间小库房我都有10多年都没进去过了,记不清楚具体还有什么东西。
库房里有什么东西,农馆长大体上都记在脑子里。
农馆长50年代从苏联学成归国,因为人才难得全国都没几个,没几年就当上了展览馆的馆长,年轻有为。
特殊时期虽然也吃过点苦头,但还是给抗住了,这馆长一当就是30年
甬城作为华夏最早被迫开埠的几个通商口岸之一,西方文化建筑进入的非常早,在清代时就非常多
破四旧那会,整个甬城的某些西式建筑也一样被扫荡,至于里边的东西
全进了库房
什么叫某些建筑嘿嘿,不好说,意会明白就好。
堆着也不是个事呀那玩样那时候又没用,哪有展览馆里放那些玩样的
那就卖吧
一套全新的西洋瓷器5块钱,一个直径40多公分的西洋粉彩大汤盘2块钱,至于勺子不成套的盘碗什么的,几分几毛一个不等摆开了在单位院子里开卖。
路过的行人看到都能买。
当然,银子做的一些东西是不卖给个人的,那要上交银行,贵金属嘛。
使用痕迹明显没人要的最后都堆库房了,而那些新的能够日常用到的瓷器日用品什么的,基本上卖了个七七八八。
这个新只是代表器物使用痕迹不明显,不是年纪的意思。
要知道,当那些东西被运到华夏时,很多其实就是有年头的老玩样。
那些被私人买回去的盘盘碗碗,比供销社里卖的瓷器要稍微便宜一些可不是买回家收藏,那可真是用来盛菜吃饭的,不然谁要
张楠就在90年代见过这么一户人家:请客吃饭,装一只炖鸡的大汤盘就是件西洋瓷器,非常精致。
结果都不好意思下筷子
研究老半天,问清了东西的来路,加上因为和主人家是亲戚,最后道:姨,这次吃完,这个大碗您就别拿出来盛汤了,这东西值钱,而且它根本就不是拿来盛菜的大汤盘。
那是什么东西
洗礼盘。
晕吧
就是如此匪夷所思
这户人家用来摆放水果招待客人的托盘和那个大汤盘一样神奇:那是一对西洋式的水晶玻璃高脚托盘,极有可能是19世纪威尼斯的手工产品。
那它们原本用来干嘛的
估计也是放水果的,只不过绝对不是用来招待客人器具,因为那明显是一对贡盘。
当初破四旧时存进库房的东西,当然不仅仅有这些相对特殊的器物,一些西式酒店办公场所搬到展览馆的普通西式物品也不少。
那时候这些西洋的玩样要么送展览馆,要不就私下扔掉砸碎,不然就等着给自己找麻烦吧
张楠虽然对这些西洋瓷器不是特别感兴趣,但他那幢山顶别墅如果能摆放些上了年纪的西洋古董,内部陈设来个土洋结合跟潮流也不错。
在美国虽然也能买,但到处搜集也麻烦,加上搞不明白的价格和运输问题,还不如去甬城淘一批。
农博升在那想了想,道:瓷器玻璃制品应该还有不少,还有些油画和老家具。那些瓷器和玻璃制品很大一部分是都有使用痕迹所以没处理掉,还有一批更早,是建国后没多久就收上来的,因为堆在最里边就没搬出来。
那些油画原本都要烧掉,当初我看着还是些有名有姓的画家画的,就没让烧。
油画
恩,我记得50年代中期就送来了,破四旧那会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