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致远知道郭正域这只是托辞,其实是心中有顾虑,郭正域可是官至三品,做过封疆大吏的,要他帮自己这个五品知府的儿子来当参谋,多少有些面子上过不去,郭致远知道这事急不得,既然郭正域来了,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一定能忽悠他留下来,便以退为近道:“那爹你多少也住些日子再走,让儿子也尽尽孝心,陪您到处走走看看,这东蕃的风土人情和内陆还是大有不同的……”
郭正域这回倒是没再拒绝了,点了点头道:“东蕃虽属我大明管辖,但一直孤悬海外,你能说服圣上在东蕃开府建衙也算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我既然来了,自当好好考察一番,不过你公务繁忙就不必陪着我了,让王喜领着我到处转转就行了……”
接下来几天郭正域就每天在王喜的陪同下四处考察,看到东蕃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场面也是让他倍感震撼,尤其是自贸区那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更是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他怎么也想不到郭致远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就将本是一片荒岛的东蕃建设成如此气象!
郭致远虽然没有亲自陪着郭正域考察,但却一直关注着郭正域对东蕃的评价,每天都会单独把王喜叫来询问郭正域考察东蕃的反应,得知郭正域对东蕃的建设赞不绝口,而且兴致颇高,每天都要逛到太阳下山才会打道回府,郭致远心中对说服郭正域留在东蕃帮自己的把握就更大了,眼下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时机。
时机很快来了,东蕃书院已经全部建成完工,郭致远准备面向全国广招学子,搞一个盛大的开学仪式,正式打响东蕃书院的名号!原本东蕃孤悬海外,自然没有人愿意跑这么远来读书,不过现在郭致远在福建民间声望如日中天,而且郭致远为了吸引人才还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所有从内陆来求学的蒙生士子,不仅学费全免,包食宿,学习成绩优异的话每年还能获得高达五十两银子的奖学金,所以消息一传出就应者云集,初步统计此次招收到的蒙生士子多达近千人,要知道此时明朝最大的学校---国子监也不过几百名学生呢!
为了准备这次盛大的开学仪式,郭致远这些天差不多天天都窝在东蕃书院的建设工地上,事无巨细都一一亲自过问,不过到了正式开学之日,他却是把一切筹备事宜都交给了徐光启等人,自己却脱了官袍换了一套青布长衫陪着郭正域去参加开学仪式。
郭正域可是担任过南京国子监祭酒的,后来还当了东宫讲官,对于教育问题自然也是十分重视的,听闻有此盛事也是兴致勃勃,一早就拉着郭致远来到阳明山下的东蕃书院,按照郭致远的规划,他是要把东蕃书院办成全国知名的书院,规模自然不小,占地面积足有上千亩,校舍林立,亭台楼榭点缀其中,在背后郁郁葱葱的阳明山衬映下,端的是气势恢宏,大气磅礴!
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门口那气派十足的校门,为了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郭致远并没有照搬现代那些大学的校门设计,而是采用这个时代常用的牌楼式校门,校门全部用汉白玉雕砌而成,高达十几米,下面又分三个门,因为根据郭致远的规划,东蕃书院将分为小学部、中学部和军校部,再根据年龄和文化程度不同分班。
小学部主要招收的启蒙阶段的学生,主要以东蕃新移民和本土土著的子弟为主,中学部则是面向全国招收来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蒙生和士子为主,军校部则是以自新军将士为主,培养基层军官。
两边的侧门各刻了一副对联,内容则是郭致远再次“无耻剽窃”,小学部这边简单,刻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军校部这边刻的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他路”,横批则是贯穿整个牌楼,写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郭正域远远看到东蕃书院的恢宏气势就连声称好,欣慰地对郭致远称赞道:“远儿,教育乃国之根本,你这东蕃书院办得好啊!……”
郭致远等的就是郭正域这句话,腆着脸笑道:“现在还只是个空架子,关键是教授奇缺,爹爹您当过国子监祭酒,不如您留下来帮我管这一摊子吧!……”
郭正域笑着用手指点了点郭致远却不接话,继续向前走,一直走到校门前,仰头看着校门前这两幅对联,郭正域默念了一下若有所思,郭致远有心卖弄,故意指着那两幅对联问道:“爹,您觉得这两幅对联如何?……”
郭正域瞟了郭致远一眼,点了点头含笑道:“虽对仗不太工整,也还算有些新意……”说完看到郭致远面露得色,便又故意道:“只是这书法着实有些差强人意,不知是何人所写?”
这字当然是郭致远亲笔题的,他可是把东蕃书院当成了自己培养人才的摇篮,自然不可能把这校门题字的特权让给别人,当年蒋.介石能够在军阀割据中统一大半个中国,靠的就是他当过黄埔军校的校长,所以这一点郭致远是非常在意的,哪怕明知自己的书法水平不行,还是坚持由自己亲自题字,为此他可是连练了好几个月,写废的纸都有好几箩筐,才勉强拿出一张能拿得出手的交给工匠拓刻。
所以郭致远一听就不由俊脸一红,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道:“爹,揭人不揭短,您就别笑话我了!”,郭正域当然是早猜到这是郭致远写的,才故意这么说,他现在对这个儿子自然是极满意,觉得他处处青出于蓝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