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的火炮当然更先进,威力更大,但旧式火炮也不是全部抛弃,还能发挥余热。
比如佛朗机,由于气密性的原因,射程是硬伤,但射速却是优势。在近距离打霰…弹,杀伤力还是不错的。
所以,很多旧式火炮配上炮架和炮车,提高机动性,依然可以为明军的胜利贡献力量。
朱由校也知道孙元化所说的产量比较保守,毕竟铸炮的工匠少说也有六七百人,还能都铺在一门炮的制造上?
而铸炮的流程,什么铸模、浇铸、淬火、退火、打磨等等,朱由校也多少知道一些,要说一天全部完工,也不可能。
所以,肯定是多门火炮或多道工序一起开始,最终的产量是以月计算。
当然,细节不重要,朱由校要的是结果。而孙元化报上的产量,他还是能够接受的,不耽误辽东战事就行。
皇帝看似满意,孙元化才偷偷地出了口长气。他确实是保守地上奏产量,如果万岁提高要求,他也能适当提高一下。
而且,报的产量低,等到月底超额完成,岂不是更能令万岁龙颜大悦?
可如果吹大了,到时候完不成,往大了说可就是欺君之罪了?
朱由校没再询问,而是拿了张纸,在上面画了一会儿,笑着命孙元化上前观看。
躬身立在御案前,孙元化注目看着皇帝所画的图儿。
朱由校指点着解说道:“朕今日给火炮装弹,忽有所悟,便想出了这个东西。可以叫弹托,或许对提高火炮的威力有所帮助……”
前装滑膛炮的炮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比炮口要小。这可能是句废话,比炮口大也装不进去呀!
但炮弹与炮管的间隙,按后世标准用语就是游隙太大的话,发射药的气体泄漏的也多。气密性不好的话,肯定影响到炮弹的射程。
另外,游隙太大还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火炮射击的精准度。
你想啊,炮弹在炮管中晃荡,在火药气体的推动下,等于是磕磕碰碰地前进。在飞离炮口的一瞬间就会有个跳动。
别小看这一点点的跳动偏离,射程越远,偏离目标的距离越大。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大致意思是:枪口差一毫,目标差一尺。
朱由校以前没太注意这个问题,也是没在近距离观察过火炮,更没亲自去装炮弹。
今天是一时兴起,却引起了他的灵感,或者说是唤起了他脑海深处的记忆。
所以,这不是朱由校的发明,而是他前世曾经在网络上浏览过一眼,记得不是很牢靠的图片。
而所谓的弹托,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在球形炮弹后面加了个圆形的厚木板。然后把两者固定在一起,组成了一种新型炮弹。
可别小看这个简单至极的弹托,它可是能有效封装火药气体的外泄,还能对空心榴弹起到一个缓冲作用。
火药气体泄漏得少,炮弹得到的推力就足,射程就能更远;同时,还提高了炮弹和炮膛的配合精度,尽量保证了火炮轰击的精准度。
铁炮弹做得不够精确的话,打磨起来多费劲儿;木头板子,修起来就容易多了。
“万岁。”孙元化看着图示想了想,不太确定地问道:“这样固定在一起的炮弹,在空中会不会翻滚前进,影响精确度。”
朱由校呵呵一笑,说道:“孙卿可以去试试。朕以为不会出现那种情况。”
加装了木质弹托的炮弹,由于铁的密度比木材大,重心是靠前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羽毛球或是鸡毛毽子,头重尾轻使得飞行稳定,可不是翻着跟斗在空中花式飞翔的。
说着,朱由校拿过鹅毛笔,又画了个简单的图样儿。
“这块厚木板能起到缓冲作用,朕以为大明重迫的炮弹就不必非铸成厚壁的空心球形。”
朱由校停顿了一下,笔尖晃了晃,大概是觉得画图说明白有些困难,又停了下来,继续说道:“待朕做个样品,孙卿便能看明白,造出来去试验。”
既然叫重迫,发射的炮弹也不必是球形,应该有个迫击炮炮弹的样子嘛!
如果弹托还不能保持炮弹飞行的稳定,朱由校觉得加上小翅膀儿(尾翼)就肯定没问题了。
而作为大明顶尖的满级小木匠,做出个木制的迫击炮弹,还不是sy!
在朱由校看来,造出柱形薄壁加弹托,再加尾翼的炮弹。不仅比铸造厚壁空心铁球要简单容易,还能多装火药、装填碎铁,提高爆炸的破片杀伤。
孙元化虽然不是很明白,但皇帝让他试验过的东西,几乎都成功了。所以,他躬身领命,准备回去就做试验。
朱由校又问了些兵器火药局的其他情况,方才让孙元化告退而去。
…………………
战争虽然是当务之急,但朱由校的主要精力并不在此。
这就是知人善任带来的好处,有熊廷弼、袁可立、毛文龙在前方坐镇,有那么多忠勇将领在前作战。他只要保证粮饷武器等后勤,偶尔再指点一下,就基本上能够保证平辽的最后胜利。
而与林丹巴图尔的思路相近或类似,朱由校也是要“安内”,并将其的重要性放在平辽之上。
这个“安内”没有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杀声震天,但复杂程度却要胜过战争中的运筹帷幄、尔虞我诈。
而且,这场“安内”行动将决定大明是振兴国势,还是继续颓败。
如果失败了,就算平灭了建奴,也会再有别的新生势力成为大